土壤是一種重要的環境介質,由于各種自然和人為活動的干擾,土壤污染日趨嚴重,其中的重金屬污染備受關注。2016 年,國務院印發《“十三五”生態環境保護規劃》,指出重金屬污染防治是“十三五”首要任務之一;各省市陸續出臺“十三五”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規劃;國內外許多學者開展了該方面的研究工作,如紀小鳳等[1]綜述了中國城市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現狀、來源、空間分布和危害,并針對其治理方法和今后的研究重點給出建議;王菲等[2]系統采集山東省焦家式金礦帶的 77 個表層土壤樣品,測定了其中 Cu,Pb,Zn 和 Cr 的含量,利用空間統計分析方法研究了 4 種重金屬的空間變異結構、分布規律及潛在污染風險;吳瓊等[3]采集并測定了北京東南郊農田 58 份土壤樣品中 Cu,Zn,Cr,Pb,Ni,As,Cd 和 Hg 8 種重金屬的含量,研究了其分布特征,對該區域的土壤環境質量進行了綜合評價;FATOBA等[4]采集尼日利亞尼日爾三角洲兩個原油流動站周圍土壤樣品,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了其中Zn,Pb,Ni,Cr 和 Cd 的含量,評估了采樣區的土壤重金屬污染情況及潛在生態風險;鄭紅艷等[5]進行了土壤和沉積物重金屬測定中前處理方法(微波和石墨消解)和分析方法(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、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和原子吸收光譜)的比較實驗,發現消解方法對樣品測定結果的影響較大,而 3 種儀器對樣品的測定結果無顯著性差異,因此可以根據實驗室條件選擇適當的測試方法;陸喜紅等[6]比較了不同酸體系對 PM2.5 中重金屬測定的影響;MELO 等[7]利用微波消解法處理土壤樣品,測得其中重金屬的含量,從而明確了巴西大西洋雨林土壤中潛在有害元素的參考值;TEPANOSYAN等[8]對亞美尼亞大的 Cu-Mo 礦區的土壤樣本進行多元地質統計分析和地球化學繪圖,揭示了土壤中重金屬的空間分布,針對 Pb,Cu,Zn,Co,Mo,Mn,Ti 和 Fe 的含量進行了人體健康風險評估,表明采礦活動對土壤中重金屬的含量及人類健康有持續影響;汪丹等[9]利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法測定了土壤中的 10 種重金屬;RAMDANI 等[10]采集阿爾及利亞 RN 35 國道的 34 個土壤樣品,用王水消解提取重金屬,并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Cd,Cr,Cu,Fe,Ni,Pb 和 Zn 的含量,評估了路邊土的重金屬污染情況及潛在生態風險,為環境監測和保護提供依據。要準確評估、監測土壤重金屬污染情況,首先需要探索能夠有效確定土壤中重金屬含量的方法與技術。近年來,科技持續進步,精密儀器不斷研發,促進了重金屬含量的準確測定。然而,大部分儀器在測量痕量金屬元素時需要引入液態樣品,這就要求所采用的樣品預處理技術必須確保分析物充分溶解。
目前,濕法分解、干法灰化 – 酸溶法、熔融 – 酸處理等方法均是常用的樣品預處理方法[11–12],但這些方法的適用性不僅取決于分析目的,還取決于取樣環境、土壤類型、元素屬性和實驗室條件等。因此,在土壤重金屬測定的過程中,樣品消解是關鍵,決定了操作難度和測定結果的準確性。筆者結合實驗室現有條件,以*土壤標準物質(GSS2~7,GSS 23 和 GSS 24)作為研究對象,對比電熱板、微波和水浴 3 種方法對樣品的消解程度,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[13–16]測定土壤中 Cu,Mn,Ni,Pb 和 Zn 的含量,探究土壤樣品中 5 種重金屬元素的消解方法,明確適用于實驗室重金屬研究的分析方法。
電話
微信掃一掃